发布时间:2021-12-15 浏览量:950
2006年4月,刚刚获得河北工业大学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的李彬进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后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工作,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大学老师,从此开启了他在机床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在十几年的教学、科研工作过程中,李彬不但深入钻研前沿技术理论,参与了数控机床结构性故障产生机理及其特点研究、关节滚动轴与机器人耦合动力学及参数匹配优化研究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而且还亲自参与工作实践,为全国数十家机床企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提供技术指导,有时甚至亲自参与设计,取得了令人惊叹的业绩。在那段时间,李彬与沈阳机床集团、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机床集团等一批国内老牌机床企业开展了技术合作,在与国际上一批顶尖的机床制造企业的对垒过程中,在对世界上最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进行解决和突破时,李彬充分发挥自己的钻劲儿和干劲儿,带领这些企业的技术人员开展了技术研究与创新,帮助沈阳机床集团研发出了i5M4.5系列数控智能加工中心机床这样的全球领先产品,帮助济南二机床集团研发了近百种新产品,其中80%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帮助大连机床集团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组合机床、柔性制造系统及自动化成套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制造基地,使其成为年产值突破300亿元的中国机床企业排头兵。
在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系统的同时,李彬始终密切关注着国际上智能机床的研发情况。早在2016年,他就参加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组织的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到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在这段时间里,他对全球智能机床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刻的研判,并指出:"如果说智能化技术是我们寻求突破的工具,那么开拓创新意识则是我们得以不断前行的内驱力。因此,中国的机床不但要从'制造'过渡到'智造',更要从'智造'发展成'创造';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的智能机床产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在李彬看来,尽管中国的机床产品在产能和产值方面早在2009年就超过了日本和德国两大传统强国,但在高端智能化数控机床的关键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有着一定的差距,目前行业配套的中高档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如高速、高精运动控制技术,动态、热态综合补偿技术,多轴联动和复合加工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高精度直驱技术及可靠性技术等都需要进一步进行突破,只有将信息技术、系统控制技术、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进行综合运用,以各分支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为手段,以建立高度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机床工业和机床产品体系为目标,才能突破当前机床行业的诸多瓶颈,建立健全新的机床产业生态链。
为了让中国智能机床的技术创新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李彬利用业余时间对原本就已经就进行深入学习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研究,并在核心算法、系统架构、功能设计理念等方面进行了高度创新,先后研发出了一系列具有极高创新性、极大突破性,可以解决诸多行业痛点、难点问题的技术成果,如基于工件3D数字模型的智能机床自动编程系统V1.0、面向本体的智能机床运行状态信息分析系统V1.0、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机床操作管理系统V1.0、基于混合优化算法的智能机床研发测评系统V1.0……,这些技术成果几乎覆盖了机床从研发设计、故障诊断、运行管理到程序设计的各个关键环节,为中国自主研发功能更加强大的新型智能机床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如果说数控机床的诞生解放了人们的双手,早期智能机床的诞生,在初级工作方面解放了一部分人脑,那么李彬的这些技术成果,则使机器代替人脑进行高复杂度的分析、决策成为可能,这也促成了智能机床产业从过去的'弱智能'阶段向'强智能'阶段的革命性跃迁。"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专家柴天佑在谈及李彬的科研成就时曾如此评价。
在2020亚太地区智能机床科技领袖奖颁奖典礼上,在为李彬颁发"领袖人物奖"获奖证书时,主持人这样说道:"他用自己的汗水、心血和天才绘就了中国智能机床产业发展的美好蓝图,为'中国智造'向'中国创造'的前进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带领整个行业一步步登上更高的层次。"
尽管已经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李彬仍然不骄不躁,奋发进取,用自己的全部力量,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之余,他还受邀在国内多个享有盛誉的行业组织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对于推动行业技术普及、交流协作、人才培养贡献了宝贵的力量。
李彬说: "在智能化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首当其冲。智能机床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发展创新,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这是我们当下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他目前正努力研发更多的原创性技术,并致力于将已经在国内得到成功应用的技术成果向国外进行推广。这位刚刚进入不惑之年的领军人物,正以昂扬的斗志带领着行业不断前进。
发布时间:2021-12-15
2006年4月,刚刚获得河北工业大学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的李彬进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后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工作,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大学老师,从此开启了他在机床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在十几年的教学、科研工作过程中,李彬不但深入钻研前沿技术理论,参与了数控机床结构性故障产生机理及其特点研究、关节滚动轴与机器人耦合动力学及参数匹配优化研究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而且还亲自参与工作实践,为全国数十家机床企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提供技术指导,有时甚至亲自参与设计,取得了令人惊叹的业绩。在那段时间,李彬与沈阳机床集团、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机床集团等一批国内老牌机床企业开展了技术合作,在与国际上一批顶尖的机床制造企业的对垒过程中,在对世界上最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进行解决和突破时,李彬充分发挥自己的钻劲儿和干劲儿,带领这些企业的技术人员开展了技术研究与创新,帮助沈阳机床集团研发出了i5M4.5系列数控智能加工中心机床这样的全球领先产品,帮助济南二机床集团研发了近百种新产品,其中80%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帮助大连机床集团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组合机床、柔性制造系统及自动化成套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制造基地,使其成为年产值突破300亿元的中国机床企业排头兵。
在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系统的同时,李彬始终密切关注着国际上智能机床的研发情况。早在2016年,他就参加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组织的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到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在这段时间里,他对全球智能机床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刻的研判,并指出:"如果说智能化技术是我们寻求突破的工具,那么开拓创新意识则是我们得以不断前行的内驱力。因此,中国的机床不但要从'制造'过渡到'智造',更要从'智造'发展成'创造';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的智能机床产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在李彬看来,尽管中国的机床产品在产能和产值方面早在2009年就超过了日本和德国两大传统强国,但在高端智能化数控机床的关键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有着一定的差距,目前行业配套的中高档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如高速、高精运动控制技术,动态、热态综合补偿技术,多轴联动和复合加工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高精度直驱技术及可靠性技术等都需要进一步进行突破,只有将信息技术、系统控制技术、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进行综合运用,以各分支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为手段,以建立高度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机床工业和机床产品体系为目标,才能突破当前机床行业的诸多瓶颈,建立健全新的机床产业生态链。
为了让中国智能机床的技术创新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李彬利用业余时间对原本就已经就进行深入学习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研究,并在核心算法、系统架构、功能设计理念等方面进行了高度创新,先后研发出了一系列具有极高创新性、极大突破性,可以解决诸多行业痛点、难点问题的技术成果,如基于工件3D数字模型的智能机床自动编程系统V1.0、面向本体的智能机床运行状态信息分析系统V1.0、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机床操作管理系统V1.0、基于混合优化算法的智能机床研发测评系统V1.0……,这些技术成果几乎覆盖了机床从研发设计、故障诊断、运行管理到程序设计的各个关键环节,为中国自主研发功能更加强大的新型智能机床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如果说数控机床的诞生解放了人们的双手,早期智能机床的诞生,在初级工作方面解放了一部分人脑,那么李彬的这些技术成果,则使机器代替人脑进行高复杂度的分析、决策成为可能,这也促成了智能机床产业从过去的'弱智能'阶段向'强智能'阶段的革命性跃迁。"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专家柴天佑在谈及李彬的科研成就时曾如此评价。
在2020亚太地区智能机床科技领袖奖颁奖典礼上,在为李彬颁发"领袖人物奖"获奖证书时,主持人这样说道:"他用自己的汗水、心血和天才绘就了中国智能机床产业发展的美好蓝图,为'中国智造'向'中国创造'的前进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带领整个行业一步步登上更高的层次。"
尽管已经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李彬仍然不骄不躁,奋发进取,用自己的全部力量,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之余,他还受邀在国内多个享有盛誉的行业组织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对于推动行业技术普及、交流协作、人才培养贡献了宝贵的力量。
李彬说: "在智能化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首当其冲。智能机床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发展创新,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这是我们当下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他目前正努力研发更多的原创性技术,并致力于将已经在国内得到成功应用的技术成果向国外进行推广。这位刚刚进入不惑之年的领军人物,正以昂扬的斗志带领着行业不断前进。